在政策及技术进步等层面的多重因素驱动下,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4年走出了“超预期”的行情。
据乘联会最新数据,2024年12月,中国狭义乘用车零售市场预计将达到270万辆,同比增长14.8%,环比增长11.4%。其中,新能源车型零售预计可达140万辆,渗透率约51.9%。依此测算,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有望达到1100万辆,同比增长42.2%,且渗透率已连续6个月超过50%。
“从年初增程式强势增长,到8月以来‘双新’政策推动经济型电动车和入门级插混的爆发增长,2024年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呈现持续环比走强的拉升态势。”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2024年,自主品牌呈现出强者更强的特征,越来越多的车企成为插混、纯电动、增程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比亚迪以全年逾400万辆的销量表现,成为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产销快报表明,“迪王”于10、11月连续二个月单月销量超50万辆;1-11月,累计销量375.73万辆,较去年全年销量增长24.23%。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12月13日在公开场合透露,比亚迪2024年累计销量有望达到425万辆。
在推出第五代DM混动技术后,插混车型成为比亚迪销量增长的支点。1-11月,比亚迪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累计销量218.4万辆,同比增长62.23%,增速远超纯电动车型,且占比连续10个月超过50%,全年高达58.37%。
继比亚迪之后,在发动机技术储备方面更具优势的传统自主品牌亦纷纷入局插混市场,并在比拼油耗的同时,将插混车型的综合续航里程卷向了2000公里的新高度。乘联会数据显示,11月纯电动批发销量同比增速为27.7%,而狭义插混销量同比增速达112.5%。“狭义插混市场强势增长,进一步夯实新能源渗透率的扩张基础。”崔东树分析认为。
在纯电领域,依旧由特斯拉“高举大旗”。11月,欧博体育入口特斯拉国内销量超7.3万辆,创今年单月销量新高;1-11月,特斯拉国内销量超57万辆。进入12月,特斯拉以2.19万辆于12月第一周(12月2日-8日)创今年第四季度最高单周销量。
作为新入局者,小米汽车为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贡献了约13万辆纯电车型的增量。截至11月18日,小米汽车累计交付新车10万辆,提前完成全年交付10万辆的目标。小米汽车表示,2024全年冲刺13万辆新交付目标。12月10日,小米汽车旗下第二款车型——小米YU7出现在最新一批工信部新车申报目录中,新车依旧采用纯电驱动,竞争对手直指特斯拉Model Y。
新势力中唯一坚守纯电赛道的蔚来汽车,则在2024年进一步夯实了充换电服务体验。今年9月,蔚来第二品牌乐道首款新车乐道L60正式上市;12月,蔚来发布第三品牌萤火虫(FIREFLY),预计2025年4月正式上市。至此,蔚来汽车旗下三大品牌车型均采用纯电动力。蔚来汽车此前于8月发布“加电县县通”计划,将在2025年6月30日前,所有省级行政区(除香港和台湾)每一个县完成建设蔚来充电桩。2025年6月30日前,蔚来换电站完成14个省级行政区1200个县级行政区的覆盖;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27个省级行政区2300座县级行政区的覆盖;2026年,换电站覆盖超过2800座县级行政区。
相较于插混技术,增程技术的入局门槛更低、智能化潜力更大,也成为今年新能源市场的大热赛道。其中,交锋最为激烈的当属理想和鸿蒙智行。理想汽车1-11月累计交付新车44.2万辆,其中绝大部分销量由增程产品贡献。
华为鸿蒙智行1-11月共交付新车约39万辆。在集结了“四界”后,华为鸿蒙智行明年将有望销售超过10款车型,包括:问界M5、M7、M8、M9;享界S9增程动力版,车型分加长版、旅行版;智界S7、R7;尊界S800和尊界旗下第二款车型。同时,问界M8将作为全新车型于2025年上半年推出,对标理想L9。
除此之外,奇瑞、广汽、阿维塔、小鹏汽车等均亮相了各自旗下的增程技术或产品,而Stellantis、大众、路特斯、Faraday Future和长安马自达等跨国和合资品牌,欧博体育入口也已经入局增程赛道。财联社记者获悉,智己汽车旗下首款增程式产品计划于明年下半年上市。
不仅是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前两款车型均为纯电的小米汽车亦在增程领域有所布局。一份名为“小米汽车研发试验验证中心变更项目”、公示截止时间为2024年12月18日的招标公告显示,该项目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包括对“汽车尾气”的处理。这表明,小米汽车研发试验验证中心已为搭载内燃机的后续车型的相关试验做好了准备。
基于以上发展趋势,行业普遍看好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前景。12月20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咨询发文称,欧博体育入口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接近1,40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在2025年继续为新能源车市场贡献最为突出的增长率,插混车型在新能源中的占比也将继续提升。(记者 徐昊)